東京日誌 Tokyo Log

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

偵探



作一個偵探不需要伸手矯捷的身手,也不用柯南傲人的腦力,只要有觀察力,誰都可以勝任這個職業。

當你發現一個人下半身衣服有片水漬,他可能剛正靠著滿是水的洗手臺擠洗手乳。
當你發現一個穿著黑灰色西裝扣子沒扣,內裡的白襯衫領子一邊翻起,另一側凹進去,他滿臉倦容,神色緊張,他可能是一個睡過頭遲到的業務。

偵探某部分的任務就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。

當別人對你作出了某種假設,那假設像把久未磨的劍,鈍鈍地滑進你平時習慣穿的外套裡,由於鈍,無法一下就直達要害,不過,劍畢竟還是劍,在穿越的過程中,早已連帶的割破你的外套。那些斷掉的絲線,讓你開始思考,這假設是否成立,是不是只有自己把這假設當作假設,但其實,那就是在你生活中裡的事實。

所以你開啟了偵探的短暫職涯,在往後的日子裡,仔細地審視自己,回頭細看每段曾走過路,彎過的每條小道,作的每個決定,喝的每杯茶與咖啡,搭的每班公車和捷運,每天選擇的衣服款式和顏色,一天內1440個片段,畢竟偵探不能錯過任何可能的線索。

其他朋友看見你臉容憔悴,眉頭緊蹙,問一句:「當偵探這麼累,為什麼不換個工作?」

你口氣無奈,默默地搖搖頭回答,我也說不上為什麼。









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

影子

影子是件如影隨形的斗篷,有些霸道,只要有光到哪都要跟;有些柔軟,時常識短伸縮自如;有些膽小,總在黑暗中蜷縮,我喜歡夜半無人時站在路燈下,欣賞一下斗篷的樣貌,他只穿黑衣服,但那剪裁每天都別出心裁,我轉圈,他起舞,我抬頭,他拉筋。我只和他散步,寂靜,情溢乎辭。





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

三月十六日

三月十六日,天氣豔陽高照。

烈日中,「捍衛樂生」的布條高掛在一些臉色凝重的臉孔上,成為排排站勇士們的鋼盔,他們手中的裂縫規,就是他們的武器,武器雖小,卻是證明敵方說謊的關鍵。在混亂的遊行現場,他們是最鎮定的一群人,好像背負著使命,就此準備奮力一搏,那一步伐整齊,萬箭齊發,當腳上的白色護膝碰觸到三十度的柏油路時,箭就刺穿了心和土地,將它們無可救藥的連在一起。

站在旁邊的我,充其量是雙眼睛,眼球隨著勇士們移動的身影而移動,直到那群白衣人的背影漸漸消逝,瞳孔漸漸鬆弛。接著,繞了一圈才加入隊伍。


一個身穿格子條紋又背著相機的爸爸,牽著只到他大腿中間高的小女孩,走在人群中。
爸爸彎下身子和黑眼珠快淹沒眼白的女兒說:「你看左邊,那些做決定的人就坐在裡面,我們正在遊行,要向他們討公道。」她似懂非懂地點點頭,勾著爸爸大大的手掌繼續走。

父與女的影子,在陽光的照耀下緩緩移動,好像大樹守護著正在發芽的幼苗,灌溉它正義的肥料,悲天憫人的養分,隨著他們踏過的腳步,快速地長大,或許過幾時日,會成為另一棵捍衛他人的樹。


直到走到盡頭,已經有許多年輕樹與大樹坐在柏油路上,迎接那令人欽佩的勇士們進場。舞台上陸續出現許多聲音,有唸詩的,有吟唱的,有新莊居民,也有萬年樂青,老的少的都是熱的,透過麥克風傳出一股魔力,把這些排排坐的樹們搞的淚眼模糊,眼雖模糊,心卻更加燃燒,燒阿燒。

幾把火已經燒了八年,有些火把才正燃,但他們都是想著同件事,那件不能放棄的事,那件值得付出和關懷的事,希望永存。



YouNow影音網站


YouNow影音網站


根據報導,美國YouNow影音平台於十四日收購另一類似影音平台BlogTVYouNow目前擁有一百萬用戶,而歷時十年的Blog TV已累計四百萬的用戶數,據了解,此合併將會帶給YouNow更多新發展。

YouNow提供網路現場同步觀看(Live Web Viewing)的功能給使用者,讓他們能自由選時間播放,網站也會經由「即時互動性」的紀錄給使用者建議,因此,吸引了許多素人表演者的親睞,也替素人累積現場表演的經驗。

雖然在美國有評論家或網路達人對於此平台的成功性提出質疑,但不可否認地, 此種具「即時互動性」的實驗平台已有一定知名度。那麼,在台灣需要這樣的平台嗎?若應用於新聞媒體上適不適合?

以娛樂平台來講,即時互動性並非網站成功的首要因素,可基於三點原因。一、時間問題,LIVE網站觀看顧名思義就是和表演者同步觀看,但一般大眾同時觀看影片的時間不一定一致,更何況,一般使用者,若為從頭開始觀賞,會很難進入狀況而乾脆放棄。二、鏡頭問題,表演者能夠提供的表演只限縮於那個框框內,且無法控制大小或是角度,在未後製的情況下,可看性相對來說較小。三、一般瀏覽者大部份是基於影片的「可看性」來決定要不要點擊,若影片可看性夠,表演者根本就不用以「即時互動性」來取勝,因為網友自然就是會注意。記者實地點進去YouNow網站瀏覽, 所以,「即時互動性」較適用於明星更甚於素人表演,而中國微博平台有類似給大明星與粉絲線上同步互動的活動,即會造成網路點擊率的加乘效應。

以媒體新聞平台來說,「即時互動」的網路播報方式,主播可能會擁有一些死忠的粉絲,網路上也將會有人準時收看與討論,加速新聞議題傳播。不過,「即時互動」同時也產生許多問題。一、播報新聞是一專業工作,不需要與「網友」討論就可以產製新聞, 「即時互動」的附加價值不大。二、網路上的不理性的言論或是討論,可能會對新聞播報造成不良影響。最後,會準時收看 路播報的網友們,通常「醉翁之意不在新聞」,而在播報人身上。若本身就會注意新聞的瀏覽者,不需要藉由網路播報,自然就會上網瀏覽更豐富的新聞內容。




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

凝望


很多時候我們講話並不看與你說話的人,可能是盯著螢幕,轉頭看街道,檢查肩領,看著臉卻像散光一樣渲染開,只是莫名的略過眼睛。

靈魂之窗說:「我隱藏了太多事,若一個人望了我一眼,那就代表要和我深談那些我不一定想談的事。」於是,我常會跳過那眼神交錯的瞬間,瞳孔放大,遮起神情,披上那空洞的外衣,假裝鎮定。

凝望有時太沈重,即便是望著他人的背影,那移動的影子插著一根管子到你的鼻孔裡,你忽然呼吸不過來,有些酸,又有些氧氣,但糾結過度下,你還是趕緊轉回頭,免望。

不過,那天傍晚與夜晚,落地窗外的橘黃招牌閃不停,我無法控制我的瞳孔,我抬起頭來看著水杯與杯中的影子,大概有二十秒的時間,我試著凝望,我看見了,那管子並沒有打擾我的呼吸,反而是輸送著氧氣,讓我好似在海裡又可以正常吸氣,那是一次難以忘懷的凝望,看見另一扇窗中的我,當下,像在夢裡,如假包換。

夢若能再現,那望就得多些凝,停在那裡不動,空氣卻是清新無比。











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

電子書與平面媒體

美國蘋果公司近日公布資料指出,ibook 電子書於 itunes上銷售成長驚人,2012年銷售量已達四億本,平均一個月銷售1700萬本,ibook電子書的收入佔itunes 總收益的百分之八。而另一美國電子書龍頭Amazon 於一月底公佈財報,即使美國經濟低靡,其收益較同期成長了22%,股價也漲了約 10%之多,未受到整體經濟拖累。

從數字中可看出端倪,美國人的生活習慣正隨著科技載具而改變。

人的閱讀習慣不再依賴紙張,電子書成為新的潛力股,同時也影響到媒體市場。2012年底,美國權威雜誌《Newsweek》新聞周刊宣布他們即將結束平面印刷,改為 Newsweek Global 數位雜誌。《The New York Times》前幾年也打破百年報業傳統,開始實施付費牆(Paywall)制度,將線上與報紙的內容稍作改變,利圖從報紙之死的傳說中另闢新路,樹立了付費牆成功的案例。由此可見,即使是一流紙媒也無法抵擋新媒體帶來消費者行為改變後的衝擊。

就台灣而言,電子書市場尚未真正成熟,根據經濟日報報導,資深出版人蘇拾平認為眾多出版商還處於觀望狀態。即使如此,台灣平面媒體也正在為日新月異的科技載具作準備,例如重視數位網站與手機app裝置。許多人臆測平面媒體未來可能會成為數位媒體的手下敗將,更有人直言:「報業將會走入歷史」。

然而, 我樂觀的認為,平面與數位媒體就像異卵雙胞胎,相似,卻又不盡相同,將會各自發展出一片天地,也會各自有一派死忠的閱聽人擁護,兩巨頭湊在一起時,綜效會更大。

現階段來說,台灣四大紙媒若欲發展朝數位轉型,尚有兩個方向可以努力。一,區分數位與平面的內容,並提昇數位內容的互動性。目前平面媒體的內容與報紙上的內容幾乎相同,但數位內容還有許多可發揮的空間,例如利用超文本功能增加互動式影音或照片,或是發展圖像解析與報導,提昇數位版內容的價值。二,發展友善介面。除了《蘋果日報》以外,其餘三大報的網站偏複雜,使用者難以用日期或發生事件尋找新聞,報內新聞更是與其他外包新聞混雜一起,十分凌亂,對於網路使用者來說很不方便。

即便新聞內容數位化的趨勢已不可抵擋,對有些人來說,報紙仍是情感豐富的傳統文化,他們手的溫熱把紙中字樣活化成另一具生命力訊息,而那資訊陪伴著他們度過早餐或是等待的每個時刻,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歌手劉若英寫過〈一廂情願〉訴說報紙對她的意義,她說:「報紙還會存在很長一段時間,不為別的,就為了那溫度。人在冷卻,但還沒冷卻到不在乎這種溫度。」

我相信,這絕不純屬她的一廂情願而已。



Source:


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

減碳

反核遊行就在這禮拜六,除了走上街頭外,我忽然覺得,好像還漏了一件重要又老套的事,減碳。

無論是任何形式的能源,都要犧牲掉一些地球呼吸的空間,或多或少而已。

每次看到新聞上「氣候會議」或「京都議定書」的字樣,就覺得想翻白眼!已開發國家們又上演了一場以愛地球之名來瓜分利益的行動,真正訂的標準永遠不會達成、真正替地球著想的作法永遠只是說說,回顧一下溫室效應的前奏。

世人發現臭氧層破洞、地球溫度漸升、廢氣排放量無法無天,老師在課堂上宣導:「大家要愛地球喔!隨手關燈!節約能源」後,節能減碳便開始。過二十年後,事實證明人還是無法與經濟慾望切割。於是卡崔納颶風、南亞海嘯、日本311大地震、歐洲大風雪們紛紛出籠,前仆後繼地要告訴人們不要再為所欲為,「明天過後」和「2012」也敲了邊鼓,打響人類的環保意識,很好!

但,大部份的人只會擔心現在看得見的問題,其餘的,看不見就不成問題。

我們不住在南極,看不見冰融得有多快;我們不住在雨林,看不見樹消失得有多快;我們不是氣候或環保專家,看不見上升溫度使生態變化得有多劇烈,亦如肉眼看不見輻射,便低估它們的影響;目前還未有天災巨變,所以還站在經濟陣線上擁護核四。這也難怪,二十年後減碳還在原地踏步,好像提倡就等於做到一樣簡單。

當然,身為一個普通人也沒資格說「快來拯救地球」這種英雄論述,氣候政策可能太遙遠,減碳救北極熊也是不至於,只是我應該還是可以做點什麼吧。

我要反省,思考一下自己到底為地球做了什麼事,是否成為那些說說人或是眼不見為淨之人。所以 ....

以後只要半小時以內可以走到的地點我都要用走路的。
以後只要沒超過27度絕對不開冷氣。
以後晚上睡覺以前拔遍家裡插頭
以後想到什麼還可以加上去
















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

歸類與選擇

我覺得「反核人士」這標籤很無意義。

很多老一輩的人把核四電廠列入政治鬥爭的清單裡,也很多人認為反對核四的人只是盲從民粹罷了,有種都不要用電怎麼樣。我覺得兩種說法都是對的,台灣確實受到著藍綠鬥爭和電價電力資源的夾殺,但反對核四真正的價值可以跳脫出上述兩種說法的。

「反核人士」帶有貶意,字眼本身隱含著劃分意味,非黑即白,非反對即支持的斷然判斷,頓時,那些「人士」有如變成了激烈街頭猛丟雞蛋的模糊臉孔,一昧抗爭,一昧反政府,青紅皂白搞不清楚,而那些行動將會躍上電視新聞的某個片段,正在吃飯的爸爸看見還會冷冷的說:「他們又來了。」

不過,事情並非想像中那樣,摒棄核電廠是一種選擇,選擇以理性的方式對待這個必須審慎評估的議題,是公民能守護自己的權利的方式之一。

由於沒有人能夠為核電廠擔保百分之百安全,也沒有人能夠預測天災何時降臨,更沒有人能夠估計當意外發生時,代價如何計算。我情願當個杞人憂天的膽小鬼,希望台灣在下一個一百年,不會發生日本福島或車諾比輻射的意外;我情願當那個街頭上模糊的臉孔,希望台灣別再把核廢料當作霸凌偏遠地區的武器,我情願當個在理性與矯情間遊走的人,希望台灣人會重視隨時會經過陸地的「黑天鵝」。

所以我決定為我的選擇發聲,如果你也作了某種決定,就以行動支持你自己的選擇吧!




張懸  玫瑰色的你

你是我生命中最壯麗的記憶
我會記得這年代裡你做的事情
你在曾經不僅是你自己
你栽出千萬花的一生,四季中徑自盛放也凋零
你走出千萬人群獨行,往柳暗花明山窮水盡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