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京日誌 Tokyo Log

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

電子書與平面媒體

美國蘋果公司近日公布資料指出,ibook 電子書於 itunes上銷售成長驚人,2012年銷售量已達四億本,平均一個月銷售1700萬本,ibook電子書的收入佔itunes 總收益的百分之八。而另一美國電子書龍頭Amazon 於一月底公佈財報,即使美國經濟低靡,其收益較同期成長了22%,股價也漲了約 10%之多,未受到整體經濟拖累。

從數字中可看出端倪,美國人的生活習慣正隨著科技載具而改變。

人的閱讀習慣不再依賴紙張,電子書成為新的潛力股,同時也影響到媒體市場。2012年底,美國權威雜誌《Newsweek》新聞周刊宣布他們即將結束平面印刷,改為 Newsweek Global 數位雜誌。《The New York Times》前幾年也打破百年報業傳統,開始實施付費牆(Paywall)制度,將線上與報紙的內容稍作改變,利圖從報紙之死的傳說中另闢新路,樹立了付費牆成功的案例。由此可見,即使是一流紙媒也無法抵擋新媒體帶來消費者行為改變後的衝擊。

就台灣而言,電子書市場尚未真正成熟,根據經濟日報報導,資深出版人蘇拾平認為眾多出版商還處於觀望狀態。即使如此,台灣平面媒體也正在為日新月異的科技載具作準備,例如重視數位網站與手機app裝置。許多人臆測平面媒體未來可能會成為數位媒體的手下敗將,更有人直言:「報業將會走入歷史」。

然而, 我樂觀的認為,平面與數位媒體就像異卵雙胞胎,相似,卻又不盡相同,將會各自發展出一片天地,也會各自有一派死忠的閱聽人擁護,兩巨頭湊在一起時,綜效會更大。

現階段來說,台灣四大紙媒若欲發展朝數位轉型,尚有兩個方向可以努力。一,區分數位與平面的內容,並提昇數位內容的互動性。目前平面媒體的內容與報紙上的內容幾乎相同,但數位內容還有許多可發揮的空間,例如利用超文本功能增加互動式影音或照片,或是發展圖像解析與報導,提昇數位版內容的價值。二,發展友善介面。除了《蘋果日報》以外,其餘三大報的網站偏複雜,使用者難以用日期或發生事件尋找新聞,報內新聞更是與其他外包新聞混雜一起,十分凌亂,對於網路使用者來說很不方便。

即便新聞內容數位化的趨勢已不可抵擋,對有些人來說,報紙仍是情感豐富的傳統文化,他們手的溫熱把紙中字樣活化成另一具生命力訊息,而那資訊陪伴著他們度過早餐或是等待的每個時刻,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歌手劉若英寫過〈一廂情願〉訴說報紙對她的意義,她說:「報紙還會存在很長一段時間,不為別的,就為了那溫度。人在冷卻,但還沒冷卻到不在乎這種溫度。」

我相信,這絕不純屬她的一廂情願而已。



Source: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